首页 > 高考资讯

2023年福建省高考报名时间 2022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信息安全提示

发布时间:2023-04-22 09:55:22 | 三涯网

2023年福建省高考报名时间 报考要求是什么

申请报名参加2023年附件省普通高考的所有人员须于2022年10月18日至23日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数字服务大厅-高考高招-高考考生报名系统”,进行网上账号注册、高考报名和缴费。

2023年福建省高考报名条件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高考报名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符合教育部、省招委会及省教育厅招生考试有关管理规定,高中阶段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同时还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具有福建省户籍且出生后首次申报户口登记在福建省。其中,高中阶段学校应届毕业班学生(以下简称应届毕业生)须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2.因父母一方(或法定监护人,下同)属于工作调动、人才引进、库区移民、驻闽部队现役军人(含文职人员),报考人员户籍于普通高考报名前迁入福建省。其中,应届毕业生须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3.因投靠父母一方,报考人员户籍于普通高考报名前迁入福建省,同时被投靠人须具有福建省户籍且出生后首次申报户口登记在福建省。其中,应届毕业生须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并实际就读。

被投靠人虽具有福建省户籍但出生后首次申报户口登记不在福建省的,按第4项规定执行。

4.因其他事由将户籍迁入福建省的应届毕业生,其户籍迁入福建省须满3年(时间截至2023年7月1日,下同),同时须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有3学年连续实际就读经历。

因其他事由将户籍迁入福建省,持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的往届毕业生;持省外高中阶段学校毕业证书的往届毕业生,其户籍迁入福建省且高中阶段学校毕业均须满3年;同等学力人员,其户籍迁入福建省须满3年且初中学校毕业(含结业)须满6年。

5.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福建省户籍就业人员的随迁子女,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学籍且有3学年连续实际就读经历。同时,其父母一方须有近三年在福建省按国家规定缴交社会保险费或纳税等可证明其在福建省从业经历的记录。

6.在福建省定居、具有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实际就读经历并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的外国侨民。

2023年福建省高考报名办法

福建省2023年普通高考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一)网上报名

1.申请高考报名(包括保送生,“强基计划”,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残疾考生单独招生,职教师资班,少年班等,下同)须于2022年10月18日至23日登录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数字服务大厅-高考高招-高考考生报名系统”,进行网上账号注册、高考报名和缴费,逾期不予网上报名。

2.网上报高考报名时,报考人员应选择相应的报名现场确认点。其中,应届毕业生原则上选择学籍所在县(市、区)的确认点;本省户籍非应届毕业生(含往届毕业生和同等学力人员,下同)原则上选择户籍所在县(市、区)的指定确认点;随迁子女非应届毕业生应选择原高中阶段学校学籍所在县(市、区)的确认点。

3.拟申报福建省高校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的福建省户籍人员须在户籍所在县(市、区)报名。拟报考省内面向(含定向)设区市或县(市、区)招生的院校(专业),须具有该设区市或县(市、区)户籍且在该设区市或县(市、区)进行高考报名。

4.网上高考报名时,报考人员应按要求如实填写报名信息,并对所填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同时,应通过网络缴交高考报名考试费240元,报考体育类、艺术类的考生还需缴交专业省级统考费,其中体育类170元/生,艺术类每个专业类别170元/生,网上缴费成功后方可参加现场确认。

(二)现场确认

1.高考报名确认点由县(市、区)确定。报名确认点应设在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普通高中或中等职业学校,不得设在培训机构(学校)等。各县(市、区)应于网上报名开始前,向社会公布本辖区所有高考报名确认点的名称、受理范围、地址、咨询电话等信息。

2.高考报名人员本人须于2022年10月24日至29日,持报名所需材料到本人所选择的确认点进行现场确认,逾期不予受理。鼓励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指定专人到普通高中学校提供现场确认服务。三涯网

3.高考报名现场确认时,报考人员须提交本人户口簿、有效居民身份证、学籍和实际就读证明等相关报名材料原件和复印件,供现场确认工作人员核对查验。

4.各高考报名确认点要采取有效措施,严格报名资格审查,严把报名确认关。要按照报名条件和要求,逐一核对报考人员的身份信息和相关证明材料。

5.高考报名人员本人应认真阅读报名确认点打印的《2023年福建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报名表》上的所有信息,核对确认无误后签名,非报考人员本人不得代签。高考报名人员签名一经确认,所有报名信息不得更改。

由于高考报名人员个人原因,导致信息错误、账号和密码被盗,信息泄露、志愿被冒充填报或修改等后果,责任由考生本人自负。

6.高考报名工作结束后,各报名确认点应及时将报考人员的报名材料完整归档(一人一档),由县(市、区)教育招生考试机构统一保管备查。

2022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信息安全提示

河南省2022年高考报名已经正式开始,小编整理了报名信息安全的相关提示,具体内容如下,供各位考生和家长查阅了解。

高考报名信息安全提示

一、报名序号与注册密码

考生从当地县区招办获取的报名序号和注册密码,是考生首次登录网上信息采集系统并进行报名注册的唯一识别信息。各县区招办将报名序号和注册密码打印后下发考生。考生使用报名序号与注册密码登录网上信息采集系统进行信息填报,填报时考生需另外设置与注册密码不一致的登录密码,填报成功后,系统自动为考生派发14位考生号。

报名序号和注册密码仅在首次登录网上信息采集系统时使用,填报信息保存后注册密码立即失效,再次登录需使用14位考生号和登录密码。考生要牢记14位考生号,并保管好自己设置的登录密码以及下面所说的各项安全信息服务项。

二、登录密码

登录密码是考生本人今后登录网上信息采集系统的钥匙,在考生资格条件申报、高招信息查询、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期间征集志愿等环节均要使用,请考生本人牢记。为了保证密码安全,登录密码不要全校、全班设置的都一样或有规律,也不要和注册密码一致,请考生在报名前认真阅读密码安全须知,了解密码设置的有关技巧,切勿将密码告诉他人。以免因密码泄露而影响再次登录及志愿填报等工作。如遗忘密码,应立即携带相关证件及时前往县区招办进行重置。

三、验证信息与手机短信安全服务

密码验证信息是考生登录密码的安全保护措施,考生未填写手机号码,如需进行重置密码等操作,需提供此信息,请妥善保管。验证信息不能设置成考生自己的名字,可以是名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人物或时间等,但是切记不要全校、全班设置的都一样或有规律,也切勿告诉他人。

手机短信是考生服务平台为考生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重要途径。考生网上报名时填写的本人手机号码,主要为考生提供安全服务、信息服务,用于“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登录提醒、重置密码验证、填报志愿确认、通知成绩以及录取结果。省招办将通过10639639公益短信息平台向填写手机号码的考生发送免费短信息。为确保考生正常获得以上服务,此号码仅限填写河南省内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或中国移动手机号码,并保证从报名到录取期间应持续有效,考生或者考生监护人应为此号码的注册使用人,以免手机丢失无法补办。同一个手机号只能由一名考生注册使用。考生注册后手机信息如有变更,应携带相关证件及时前往县区招办或者在考生服务平台上进行变更。

四、动态密码安全服务

为了给考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安全服务,进一步加强考生账号、密码的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求,从2020年开始,“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支持绑定动态密码,绑定后每次登录除了需要输入考生号、密码,还要输入微信小程序上的动态密码进行二次验证,这将大大增强账户的安全性,为了确保您的权益不受非法侵害,我们强烈建议您在报名注册时和每次登录系统时带上手机,及时进行动态密码二次验证。

绑定动态密码时,首先要关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众号,然后点击“微服务微服务”菜单中的“密码验证密码验证”,然后扫描二维码或者直接绑定考生。一定要注意确保使用自己或者父母的手机绑定,不要用他人的手机,也不要把平台显示的二维码保存下来,以免因二维码泄露引发不安全,更不要把二维码交给他人。如二维码发生泄漏或被盗扫,考生可持相关证件前往当地县区招办重新绑定。

五、特别注意

考生登录密码、手机短信验证码、密码验证信息以及动态密码是考生登录服务平台的凭据和相关安全保护措施,用于考生报名、成绩查询、填报志愿、录取查询全过程,必须由考生本人设置、保管和使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代替考生设置、保管上述信息。因考生个人原因泄漏所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考生关注“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公众号并绑定考生信息后,系统的登录提醒、重置密码、变更手机、放弃志愿、成绩通知以及录取结果等验证码或信息通知会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发送,充分享受更多的服务。

省招办提醒广大考生要提高个人信息以及相关安全信息的安全保护意识,设置安全的登录密码,避免登录密码被猜出或者被重置的事件发生。要充分利用“河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生服务平台”提供的考生信息安全服务,加强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对泄露、盗用、窃取密码进行违法活动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三涯网:www.sanyazx.com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与“2023年福建省高考报名时间 2022年河南省高考报名信息安全提示”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