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6-01 23:20:14 | 三涯网
志愿填报中专业代码指的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是我国教育部(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
它规定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
扩展资料:
类似的还有院校代号
院校代码由教育部统一编排,号码有5位。各省教育考试院为方便高考生填报志愿,将有在本地区(包含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计划的高校重新编排,号码有4位。由于每年高校办学情况有变动,故高校代码有调整。
截至2019年6月教育部公布,全国正规高等学校共计295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88所(含独立学院257所),成人高等学校268所。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专业代码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院校代号
高考志愿填报的专业代码填写通常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了解专业代码:首先,你需要了解你所志愿报考的高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代码。这些代码通常由各个高校根据自身规定来确定,可以在高校招生网站、招生简章或其他相关官方渠道上获取到。
2、填写志愿表:在填写志愿表时,你需要将对应的专业代码填入相应的栏目中。根据高校的要求,可能会要求填写主代码和次代码,或者只需填写一个综合代码,具体要求可以参考招生简章或相关说明。
3、参考招生政策:在填写志愿表之前,你需要仔细研究各个高校的招生政策和专业要求。了解每个专业的录取条件、学科要求等,以帮助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4、咨询相关部门:如果你对专业代码有疑问或不确定,可以咨询相关的高校招生办公室或招生咨询电话,向他们寻求准确的信息和帮助。
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1、充分了解相关信息:仔细研究高校的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和录取要求,了解每个学校和专业的特点、优势和限制。确保你对目标学校和专业有清晰的了解,可以更好地做出决策。
2、多方面考虑:除了学术兴趣,还要考虑自己的兴趣、职业发展前景、个人特长和适应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和学校。
3、多点备选:根据个人情况,准备多个备选志愿,包括理想志愿、保底志愿和其他合适的备选志愿。这样可以增加被录取的机会,避免只有一个志愿被录取的情况。
4、合理填报:根据个人实力和分数情况,合理填报志愿。确保根据自己的预估分数线和目标学校的录取情况,合理安排志愿的顺序。
5、提前了解政策:注意关注招生政策的变化和录取规则的调整,及时了解最新动态,以便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三涯网(https://www.sanyazx.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高考志愿填报时专业代码是怎么确定的呢?的相关内容。
不同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代码是一样的。
专业代码的依据是《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这是我国教育部制订与修订的有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的目录,它是高等教育工作的基本指导性文件之一。目录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门类,是设置和调整专业、实施人才培养、安排招生、授予学位、指导就业,进行教育统计和人才需求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学校专业目录的数字和专业代码要注意辨别: 三涯网
1、在院校名称后面的人数是该院校的招生总计划数,在每一个专业后面的人数是专业招生计划数。在每一个专业后面的括号中的(XXXXX元)是该专业的学费标准。也有少量学校的极个别专业收费标准在编印《招生招生目录》的时候尚未落实,导致这一项为空。考生可以进一步向高校咨询,最终应以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所附收费明细为准。
2、还有一些免收学费的专业,会在专业名称后面的括号中注明“免费”。院校名称前面的4位数字为院校代号,其中的前两位是院校所在省区市的代号,例如北京为10为北京、51为四川;其中的后两位为顺序号。军事院校代码第一位均为“0”,第二、三位为院校所在省区市的代号,第四位为顺序号。专业名称前面的两位数字为专业代码。
3、《招生专业目录》中是以院校代号和专业代码来区分院校和专业的唯一性。在目前大部分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的省区市,输入院校代号后学校名称会自动跳出,在一所学校名下输入专业代码专业名称也会立刻自动跳出,如果跳出的不是你所选择的院校或专业,一定是代码输入错误了。
4、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学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院校代码。例如北京大学校本部和北京大学医学部,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北京邮电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等都是使用不同的院校代号招生,这种情况在填报志愿的时候看作两所不同的院校对待。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 、 百度百科-专业代码
以上就是三涯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志愿填报中专业代码是什么?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三涯网:www.sanyazx.com